前文已经讲过,中庸之道。既宽广又浅显,举凡人的日常生活,它都无处不在。天下的人,不论男女老幼,不论聪明愚蠢,都会在生活中明白一些浅显的中庸之道。道不是不可以实行的,但是前提是必须有恒心,就像每天坚持做运动锻炼身体一样,要持之以恒才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能弘道的。因而中庸之道离我们是很近的,并不是非常高深莫测的事情,但是有些人却偏偏不去关注这些易知易行的通用之道,而喜欢故弄玄虚,去做一些凡人不懂、自己本来又做不了的事情,这样的故作高深让自己费力不讨好,而且使得别人对道望而生畏,其结果是害人害己,故而不值得提倡,而要予以批评。
接着,作者引用《诗经·豳风·伐柯》篇中的诗句作比喻,指出人持着斧子砍伐树木做新的斧柄,因为旧的斧柄就在手中握着,因此如果按照旧的斧柄来砍削,新的斧柄的形状是不会和旧的斧柄相差太远的。两个斧柄,一个是旧有的,就在眼前,一个是新的,正在制作之中,做斧柄的尺寸、方法就在眼前,不必去远方寻求。这个比喻的用意就在于说明中庸之道就在人们身边,即所谓的道不远人,人们取用是非常方便的,不必舍近求远。所以君子教人的方法是用这个人本身具有的天赋与才能作基础,去启发他的思想,除去他身上的恶,弘扬他身上的善,使其诚心受教,提高认识,痛改前非,那么君子之道就成功一半了。所以不必拿一些难以做到、难以实现的事情去苛责别人,让别人对道望而生畏,甚至破罐子破摔,这就适得其反了。所以,君子教人要循循善诱,循序渐进,这样,真正的大道就不会远离人们了。
做人还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推行忠恕之道。忠恕之道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人们时常感叹现在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冷漠,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本来简单的人际关系变得复杂、冷漠了呢?原因可以归咎于在交际时缺乏忠恕的思想意识,只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和感受,缺少顾及他人,这样怎么能够使人际关系和睦健康发展呢?儒家提倡的忠是对自己的要求,自己要忠实中肯、诚信诚实,忠是用于自己立身之用的;恕是要学会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为恕,所以恕是用来施予他人的。其实道的根本在于尽心,如果能够尽心,就一定能够尽道。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常常私心大于公心,私利大于公利,生怕吃一点亏上一点当,更有甚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置他人和民族的利益于不顾。当然,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要保证其个体生命的健康发展,必要的个体利益是必须的,但是不能只看到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晓得还有其他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利益。因此做人行事,在考虑自己利益的同时还要学会换位思考,适时地从别人的立场角度考虑一下,如果我是别人,会怎么想、怎么做的问题,如果从别人的角度思考的结果是反对抵制这种言行,那么我们就要改进自己的行事方式了。也许有人会说现代社会提倡独立和个性,但是别忘了,独立和个性是需要建立在不伤及他人利益基础之上的。所以在现代社会中,提倡推行忠恕之道依然是有积极意义的,而且忠恕之道并不玄远,只要学会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就可以做到,这也说明了道不远人,用忠恕之道就可以得道。
最后,文章用孔丘所举的四个具体的事例来讲生活中的忠恕之道。做父亲的要求子女尽心尽孝,做领导的要求下级忠心尽力,做兄长的要求弟妹恭敬,做朋友的要求朋友忠诚可信。然而,当人们这样要求别人的时候,是不是要反问一下自己,这些自己做到了没有呢?如果自己都对父母不孝、对领导不忠、对兄弟不敬、对朋友不信,那么又有什么资格来要求别人这样对待自己呢?所以在要求别人的时候,首先要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做到这些了,要使得忠恕和言行一致,这样才是忠厚笃实的君子。
读史致用
卢藏用和终南捷径
隐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现象,中国自古多有隐逸之士,古有许由、巢父、伯夷、叔齐、老子、庄子、陶渊明、林逋等,他们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一道独特的风景。由于隐逸的动机和目的不同,使得中国历史上的隐士各有不同。
上古有许由、巢父的遁世之隐,他们因为不愿处世,故而高蹈肥遁,隐逸山林,寻求心灵的自适和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