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冉冉渐渐地 无声处指黄莺不再鸣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冉冉:渐渐地。
无声处:指黄莺不再鸣叫了。
【评析】 曹豳,字西士,南宋进士,浙江人,宁宗嘉泰二年(1202)进士及第。官至宝章阁待制,曾任州学教授,浙东提点刑狱、左司谏等职。
这首诗刻画的是暮春景色。到了暮春时节,百花大多数过了花期,落花满地,无人问津。而经过一个春天的生长,青草和绿树都茂盛起来,“绿阴冉冉遍天涯”。“冉冉”二字,动感极强。虽然林中的莺声已经渐渐消褪下去,而长满青草的池塘正传来阵阵蛙鸣。落花仿佛是有意为了给绿荫让路,而蛙鸣则也似乎为了给莺歌接力,自然的脚步就是这样一环扣住一环,不停地走过。春天就要去了,夏天即将到来。春有春的美好,夏有夏的清凉,在这春夏之交的时节,让我们想想那大片的绿野,幽静的树林,水清如镜的池塘,这些已经够让我们放开思想,体味一回春暮的黛绿了。
这首小诗在结构上也很有特点,前后二句,各为一节。前二句写植物,从视觉入手。后二句写动物,从听觉入手。两节都是第一句抑,第二句扬。或者说第一句落,第二句起。花谢了,大地因而葱茏;莺住了,蛙声因而响亮。诗人显不出一种顺应季节规律,季季都有精彩的乐观情怀。
这种坦然面对季节的变化,理智地过好每一段生命的智慧,给人无限的启迪,我们的人生不也是如四季般发展?一代人与另一代人之间,不也是如同季节般变换?
落花 朱淑真
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
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
连理枝:异根草木、枝干连生,旧时表示吉祥,后用来象征至死不渝的爱情。
青帝:掌管春天的神,又称东君,东皇。
【评析】 朱淑真(1135?—1180?),号幽栖居士,南宋江浙一带女诗人,出身官宦家庭,自幼喜欢读书,诗词写得尤为出色,此外还会作画,精通音律,是一位难得的才女。《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夫妻志趣不合,最终抑郁而死。朱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她的作品大部分烧毁。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都是劫后余篇。
这首诗的另外一个名字叫《惜春》,全诗以连理枝上的花被风雨摧残做比喻,来表达对爱情恒久的期盼,可以说这是一首宣扬爱情的诗作。在禁锢妇女的封建社会里,诗人能大胆地为爱情呼吁,实在是难能可贵,就算这呼吁有些藏头露脚,并没有直白地表露出来,但是有点文学素养的人都能读出来。故《千家诗》旧本注云:“花正开而芳姿艳丽于连理枝头,如少年夫妇燕婉和谐也,花开而遇嫉妒之风雨相催,百花摇落如夫妇不幸,中道分离乖阻也,安得青帝常主四时,使连理花常开并蒂,而无风雨纷纷之摇落也。”
而且从朱淑真的一些诗词来看,她曾“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也曾“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可谓大胆无畏,惊世骇俗。但诗人追求的情趣相投、心心相印的爱情,并不曾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她真实的婚姻生活是很不幸的,她的心中也就充满了悲苦。如下面这首词:
- 达不到五条标准 就不算好好吃饭[图]
- 以直道教人人即不从而自反无愧切勿曲以求容也;以诚心待人人或不[图]
- 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这生龙活虎般腾踔的节奏首先已[图]
- 《孙膑兵法》几乎家喻户晓在古代它是军事经典到了现在它不仅是军[图]
-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秦观《踏莎行》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王雱《[图]
- 庾元规庾亮字元规发背生于背部的毒疮庾亮想起用周邵周邵坚决推辞[图]
- (中略“天子剑”与“诸侯剑”的有关问答文字)赵文王说“庶人之[图]
- 淳于长西汉魏郡元城人封定陵侯生活腐化后被王莽告发下狱死先进显[图]
- 自原来;本来孙绰在庾亮去世后写了一篇《庾公诔》文中多寄托深厚[图]
-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珍簟[图]